美科看两会 | 部长通道:治污攻坚要保持方向决心和定力不动摇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答记者问


      3月3日下午,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踏上首场“部长通道”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对于过去一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总的来说,这场攻坚战开局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其中北京市下降了12.1%;全国地表水好于Ⅲ类的水体比例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
 
       总体来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各项目标指标都圆满完成了年度计划,同时也达到了十三五规划的序时进度要求。
       这说明当前污染治理的方向和路子是正确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挑战还很多、很大。
 
       下一步,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考虑,就是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要保持方向、决心和定力不动摇。
 
 

对生态环境部具体推动这场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李干杰概括为四、五、六、七

 
就是有效克服四种消极情绪和心态,即:
自满松懈、畏难退缩、简单浮躁、与己无关的情绪和心态。
 
就是始终保持五个坚定不移,即:
坚定不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定不移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不移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就是认真落实六个做到,即:
做到稳中求进,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做到统筹兼顾,既追求好的环境效益,又追求有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做到综合施策,既运用好行政和法治的手段,又更多地运用好市场经济和技术的手段;
做到两手发力,既抓宏观,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制定、面上的指导推动,又抓微观,强化督察执法,传递压力、落实责任;
做到点面结合,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
做到求真务实,既妥善解决好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又攻坚克难、夯实基础,为未来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没有“水分”的,能够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就是聚焦打好七场标志性战役,即:
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对于生态环境部组建方案实现的“五个打通”进展情况,李干杰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基本做到了表里如一、形实一致。”

 
       一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严格地遵照中央改革要求,扎实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在积极推进相关机构、职能、人员、编制整合优化的同时,也着力推进了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尽快地融合增效,比较好地达成了改革目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于“表”和“形”也就是“物理变化”,李干杰说,生态环境部按期顺利地与相关七个部门一起,很好地完成了机构、人员、设施的转隶,同时按照中办印发的“三定”规定,制定落实了生态环境部“三定”规定的细化方案。
 
       对于“里”和“实”也就是“化学变化”,李干杰说,通过职能的理顺优化、力量的整合凝聚,特别是确保一项工作由一个部门全链条地贯通、贯彻、落实,产生了显著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能量、新的产品,从而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李干杰强调,事实证明,党中央有关生态环境部组建的改革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确实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职责交叉重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问题,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李干杰告诉记者,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方面,在做好部系统本级改革的同时,大力地、积极地指导、帮助、支持、推动地方层面的相关改革工作,力图改革能够不断地释放出红利,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获得感。